夏至三庚入伏,什么叫庚多少天为一庚
传统推算方法规定,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“初伏”,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“中伏”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“末伏”,总称为“三伏”。 “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,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。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,中伏天数不固定。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,中伏为10天;当出现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。初伏、中伏和末伏的天数加起来就是三伏天的总天数。“今年夏至到立秋有5个庚日,因此今年的中伏是20天。” 具体到今年的“三伏天”来说,7月17日交“初伏”,7月27日交“中伏”,8月16日交“末伏”,8月26日“出伏”。 气象资料显示,伏天热与不热不是由持续时间长短而定,而是由大气环流背景,副热带高压的位置、强度和控制的时间等因素决定的。 “入伏后由于气温较高,太阳辐射强,空气湿度大,人们会感到天气闷热难耐,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。”赵之珩说,“此时节,公众要格外注意防暑降温,及时补水,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外出。”
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
1、 大家好,今天咱们来唠唠“夏至三庚入伏”是咋算的,简单说,这就是指三伏天的开始时间,热浪滚滚的季节来啦!
2、 夏至呢,是每年6月21日左右,太阳最靠北的日子,标志着夏天正式开场。
3、“三庚”指的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,庚日是中国传统干支历里的概念——天干有十个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,庚排第七,每10天循环一次。
4、 算起来超简单:先定夏至日,然后往后数日子,找到第三个带“庚”的日子就是入伏日,2024年夏至是6月21日,假设那天后第一个庚日是6月25日(庚寅日),那第三个庚日大概在7月15日左右,就是初伏开始。
5、 入伏后,三伏天分三段:初伏从入伏日起,持续整整10天,热得冒汗!
6、 接着是中伏,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开始,长度看年份:如果夏至到立秋(8月7日左右)之间只有四个庚日,中伏就10天;如果有五个庚日,中伏就20天——多出10天更煎熬。
7、 最后是末伏,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,也10天,熬过去就凉快啦。
8、 为啥总伏天有时30天、有时40天?全看中伏长度——多一个庚日就多热10天,古人用这法子预测炎热,超准!
9、 这样算源于古代天文历法,结合太阳和干支,提醒大家养生:三伏天多喝水、少出门,传统智慧超实用。
10、举个栗子,2023年入伏是7月11日(夏至后第三个庚日),总伏天40天——热得够呛,但算清楚就能提前防暑!
相关问题解答
1、“啥叫‘庚日’啊?为啥老说‘夏至三庚入伏’?”
我查了才知道,“庚日”其实是古代用天干地支记日法算的!天干有甲、乙、丙…庚等10个,地支12个,组合起来循环,每逢带“庚”字的日子(比如庚子、庚午)就叫庚日,而“夏至三庚入伏”是说从夏至开始数,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!比如今年夏至后第20天左右就入伏啦~
2、“一庚是多少天?为啥数三庚?”
一庚其实是10天!因为天干总共10个,轮完一圈就是10天,但“三庚入伏”不是简单30天哦,得看具体年份,比如夏至当天如果是庚日,那第一个庚日就是它自己,再往后数俩(大约20天)才到三庚,老祖宗这算法真讲究!
3、“入伏到底咋算的?每年固定日期吗?”
不固定!因为夏至日期会变(6月21或22日),庚日也跟着跑,比如2023年夏至是6月21日(非庚日),第一个庚日是6月26日(庚戌日),三庚就是7月16日入伏;但2024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又变成7月15日了,得查黄历或搜“当年夏至三庚”才能准~
4、“入伏必须‘三庚’吗?有没有例外?”
基本都按这规矩来!但古代也有“夏至四庚”的说法(比如元代),现在普遍用“三庚”,不过南北气候差异大,南方可能觉得三伏来得晚,北方早热疯……所以现在气象台还会结合温度发高温预警,比古人更灵活啦!
(回答结合了干支历法、入伏计算规则及实际年份例子,口语化带点吐槽更接地气~)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柯美号的签约作者“幼珊”
本文概览:夏至三庚入伏,什么叫庚多少天为一庚传统推算方法规定,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“初伏”,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“中伏”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“末伏”,总称为“三伏”。 “由于...
文章不错《夏至三庚入伏,什么叫庚多少天为一庚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》内容很有帮助